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督导平台
第61期简报
日期:2021-10-13 09:52:38  浏览量:1924
 

要      目

★ 简讯

★ 工作动态

★ 课程思政学习材料

       1、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2、深入把握高校课程思政的基本规律

 

 

 

 

 

简讯

     1、9月26日上午,江西省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督导复查专家组莅临我校检查指导

工作动态

1、省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督导复查专家了解学校教学督导工作

9月26日-27日,江西省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督导复查专家组一行对南昌理工学院开展为期2天的实地核查。专家组成员周文辉教授对学校督导室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及充分的肯定。她认为南昌理工学院建立了较完备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各种教学质量标准;制定了以培养目标相符合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实施方法;学校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和改进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了闭环系统;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趋于完善。

2、七位教师受教学通报表扬

这个学期开学以来,全校有7位教师课堂教学值得表扬,他们是外国语学院黄翠英、黄朱敏(两位教师讲授《大学英语》课程);美术与设计学院甘赛雄(讲授《产品系统设计》课程);机电工程学院李柯(讲授《计算机网络与物联网》课程);工商管理学院徐燕平(讲授《现代企业管理》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玲玲(讲授《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音乐学院罗钰婷(讲授《音乐欣赏》课程)。

他们课堂教学的共同特点是:教学文档(教材、教案、教学进度表、教学大纲)齐全且符合规范要求,教学准备充分,对授课内容熟悉,能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对难点讲解清楚,教学思路条理清晰,教学内容讲述准确明了,课堂设计合理,能理论联系实际,讲课精神饱满,善于与学生互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有吸引力。教学认真负责,为人师表。

李柯教师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深奥的课程内容简明扼要的表达,罗钰婷教师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整个课程教学当中。

学生反映:上述教师上课准备充分,教学能突出重点,讲清难点,讲课方法灵活多样,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要求严格。

课程思政学习材料

编者按:以下转载《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中的两篇文章。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是党和国家、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人民的最高利益出发,深刻理解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立德树人的价值意蕴和深刻内涵,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常抓常紧”“常抓常实”“常抓常新”。

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刻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特征,要紧紧抓住课程思政的基本规律,从内核吸引规律、外力推进规律、媒介传播规律、互振共鸣规律和互动共进规律出发,对学校课程思政进行整体性设计和细节把握,有效拓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深度和影响广度,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

转载的两篇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创会理事长)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给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校的信中、在有关高等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中,立德树人是他反复强调、深入阐述的重点,这一方面是告诫我们立德树人对办好高等教育,对党和国家、人民极端重要,另一方面是警示我们当前工作距离立德树人的要求尚有努力空间。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是党和国家、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人民的最高利益出发,深刻理解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立德树人的价值意蕴和深刻内涵,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常抓常紧”“常抓常实”“常抓常新”。

立德树人要常抓常紧。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近年来,各高校在立德树人中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距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和不足,决不能掉以轻心、盲目乐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久久为功,持续不断地深入下去。要认真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危机感,仔细查找在立德树人方面存在的差距不足和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一是认真查找思想认识上的差距,看看是否真正理解了立德树人的重大战略意义,是否真正将立德树人摆在了办学首要位置,立德树人是否真正形成了共识;二是认真查找举措行动上的差距,看看是否真正实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否真正围绕立德树人建立起了长效、科学的办学机制,是否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成效当成了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三是认真查找成效上的差距,看看是否真正做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否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培养出的毕业生是否能适应党和国家的要求,是否能称得上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要常抓常实。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各项工作,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真正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各个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每位教师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二是要加快构建全校联动、家校联动、学校社会联动的立德树人大格局。立德树人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以及家庭和全社会。只是一个部门抓、几个部门抓、少数人抓是不行的。要真正实现“三全有人”,真正建立和落实立德树人责任制,做到既分工、又合作,全校同心、家校合力、学校和社会同抓共管。三是要出实招,出管用的招。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推动立德树人深入、全面、扎实地开展,不搞花架子,不搞形象工程,不走过场。

立德树人要常抓常新。立德树人要真正取得成效,就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一是要在“德”的内容供给和平台建设上下功夫,充分利用、挖掘各种有益的教育资源,有效发挥各种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创建与广大学生接受渠道相对应的教育平台和信息平台。二是要在探索“立”和“树”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既要认真总结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路径。要充分利用最新的、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手段,为立德树人插上新媒体、融媒体的翅膀。三是在研究分析“人”的特点、心理上下功夫。深入研究和探索大学生接受信息的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科学分析他们的各种反馈,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探索开展分众化、精准化的教育和引导。

深入把握高校课程思政的基本规律

刘建平  周耀杭   莫丹华

(湘潭大学,刘建平为副校长)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贯穿铸魂育人的全过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明晰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特征,把握课程思政的基本规律,创新课程思政发展路径,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有人的大格局。

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特征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关键。课程思政丰富的时代内涵和理论特征,对构建高校育人体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

1.高校课程思政的本质

课程思政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它贯穿于高校育人的各个方面,渗透于各个专业课程领域,融合于大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之中。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是将各学科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融合,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挖掘各学科专业中的思政元素,寻找与专业课程相匹配的契合点,以受教育者易接受、吸收、消化的方式,推动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高校育人合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高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特征

第一,高校课程思政具有开放性。新时代的育人使命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原有单一的课堂讲授和书本理论灌输模式,使思政课程的育人方法和内容与社会发展相契合,体现“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

第二,高校课程思政具有协同性。课程思政的协同性要求挖掘各个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学科专业的学习之中。课程思政的协同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协同。课程思政是学科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和全面升华,合力打造意志坚定、价值正确、方向明朗、能力卓越的时代新人。二是方法协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坚守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更要有效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网络加快构建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使价值观塑造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全过程。三是机制协同。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关键是建立健全领导管理体制,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合力。

第三,高校课程思政具有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像盐溶于水一样,渗透进高校育人的各个要素之中,要无形无色却又无处不在。这就要求高校课程思政要注重教育方法,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并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思政课堂作为显性教育的“主阵地”,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而隐性教育强调在思政课堂之外,在其他课程学习或大学生生活、成长的环境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达到育人于无形。

第四,高校课程思政具有针对性。课程思政要实现“三全育人”,就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个学科当中,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学科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基本载体,在各学科融合的过程中,要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育方式和方法,结合各专业学科的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针对各个学科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个性化定制,打造与各学科相融合、共发展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使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高校课程思政的基本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探寻和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规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的“三全育人”体系至关重要。

1.内核吸引规律

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运用好专业课程这个载体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要求。建立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大思政”格局,就要突出课程思政的针对 性特点。依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知识架构、理论特征和价值观念,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为大学生量身定做育人方案,打造思想有广度、内容有深度、育人有温度的课程思政体系结合各专业学科的发展特点和思想价值,以贴合专业课程内容和价值取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例如在专业教学中对各专业学科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以及学科历史发展等进行深入挖掘,可以增强课程内在吸引力,同时也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和育人效果。课程思政内在吸引力的提升使课程思政更具知识性、人文性,从而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实效。

2.外力推进规律

健全的领导管理体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效运转的核心,质量课外活动的开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内在动力。高校领导管理层之间的相互协同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效能和工作目标的精准化,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丰富的课外活动同样也是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重要环节。高校要大力挖掘自身育人资源,发挥校园建筑景观、文物和校史、校训、校歌的文化价值,突出实践育人效能,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

3.媒介传播规律

课程思政要充分发挥网络虚拟性、真实性、直观性等特性,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媒介使用方式和规律。把思政工作建立在网络信息平台之上,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紧抓时代风向,把握潮流走势,利用新兴媒体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高校思政工作还要把握和利用好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大学生的诉求,打造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迎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质量,丰富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加强网络育人实效。

4.互振共鸣规律

要让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就要使受教育者在精神上产生互振共鸣,依据心理学上知、情、意、行的规律,使其自发、自觉地以正确的价值观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湘潭大学充分利用教育环境和红色文物等育人载体,在韶山毛泽东铜像前举行向毛主席铜像献花篮仪式、举行重温入党誓词以及举办成人礼仪式等活动,使受教育者产生情感共鸣。

5.互动共进规律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刻把握时代脉搏,要与时代同向同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与社会接轨、与时代共鸣的综合能力和精神动力。因此,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紧贴社会发展趋势,做到适时、适度、适当,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契合,与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玄女一起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育人目标和原则,把握课程思政的运行和发展规律,运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手段、新平台和新方法,不断创新育人理念,开拓立德树人的新局面。

高校课程思政要抓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如微风细雨般润物无声的育人过程,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挥学校党委的统筹引领作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设计,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律和方法,形成方向明确、行动快速、效果显著的高校育人管理机制。

高校课程思政要亮明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亮主题”重在突出高校课程思政的内容主题,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持续发力,紧扣时代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课程思政的主题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使大学生的志向与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传承红色基因,让个人奋斗烙上红色底印。“亮主题”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并在培育中强化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形成知行合一的育人实效。

高校课程思政要建立多级联动的保障机制。建立稳健可行的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不仅要在课程思政中建立提升教育实效的管理机制,更要建立巩固育人成果的保障机制。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创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级联动的育人机制。学校要建立起以校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各单位各部们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权力集中、各部门分工细致且责任明确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充分调动和整合全校资源,完善课程思政的监督、检验机制,从而打造育人格局闭环,保证育人效果的实效性和长久性。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要与社会发展需求和前进方向相结合,让大学思政教育与社会无缝衔接,通过社会实践和劳动磨炼意志,巩固价值观念,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高校课程惠政要重视家庭教育这个重要教育环境,在受教者成长和熟悉的环境中渲染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果。

高校课程思政要培养明道信道的师资队伍。首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严把思政教师质量关。思政教师作为高校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必须要有过硬的理论素质和责任担当,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其次,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提高思政教师的理论素养和能力素养。高校应多举办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交流会和课程思政教师培训活动,创建精品在线课程,开展思政课程教学竞赛等,形成集经验交流、成果展示和专业培训为一体的多层次、系统性的理论培训体系。最后,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思政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名好老师,应该把“传道”之“道”蕴含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之中。思政教师要发挥自身主动性和创造力,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焦点,结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提高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高校课程思政要打造创新协同的育人平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统筹各种资源和开发育人新平台,提升思政课的内容广度和影响深度。首先,构建课程思政的新平台,要大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资源和平台优势。例如推动红色旅游文化节,拓展红色文化教育。通过红色旅游使广大青年在游览、观光、体验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其次,要发挥高校内在创造力,与政府资源形成互补优势。高校要充分挖掘高校文化底蕴的育人功能,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例如充分利用校史馆这个育人载体,挖掘校内著名历史建筑和功勋人物背后的故事,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产生情感共鸣,使高校思政教育更具亲和力。再次,要注重新媒体、微平台的整合利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开发思政教育新平台。

高校课程思政要探寻科学高效的育人方法。高校课程思政要注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思政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思政的方法创新还体现在教师授课方法上,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和情景,现场作诗或领唱红色歌曲,提高思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使之产生情感共鸣,达到知、情、意、行逐步上升、逐步整合的过程,提升思政课堂的授课质量,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效力。

                

 

 

 

 

 

 

 

 

 

 

 

 

 

 

 

 

 

主题:简讯           工作动态        课程思政                                         

主送:校领导 各院部  人事处  教务处 学工处  党委组织部  党政办  评估办                

 
上一篇:第62期简报 下一篇:第60期简报